來源:BBC中文網
在中國大陸,從中學生、大學生到白領階層,乃至各領域各階層的打工者,起個英文名成了一種潮流,誰沒有英文名誰就是落伍者。不過,近年來,還有一種時尚-洋人、洋品牌來到中國大陸入鄉隨俗,紛紛起個中文名字。
瑞士諾華公司當初起中文名時幾經推敲,最終取"承諾中華"之意而定下大名,中國人對此都頗有好感,夸這名字有"中國味"。
入鄉隨俗
據悉,去中國大陸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2/3在網上注冊了"中文門牌",惠普、西門子、百勝……已為外國企業所獨享。VOLVO有一個響亮的中文名字"富豪",這一富貴的名字,讓不少心儀的中國大陸車主一眼就記住而津津樂道。可口可樂新推出的果汁取名為"酷兒",十分新潮,相當符合其產品定位。如今,一些跨國企業推出新產品前,喜歡向中國消費者征集一些讀來朗朗上口并具有新意的中文名字,這當然是為了博得好感,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心。
毫無疑問,出跳的中文名,是企業和產品打開中國大陸市場的"敲門磚"。
洋總跟潮流
前不久,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的德國巴斯夫集團,向中國傳媒公布了新一任"領導班子"名單-賀斌杰博士接替了司徒伯博士的董事會主席職位,符承豪出任副主席。千萬別以為他們是華人,這企業由華人當家。這只是他們融入中國大陸市場的一種手段,給每一個新亮相的企業首腦,起一個中文大名。
瑞士諾華公司董事長魏思樂博士,總是一副笑瞇瞇的神態,第一次在中國大陸電視中出現,觀眾都覺得他的中文名與他的形象很合拍。他的中文名很巧妙地取自洋名Vasella的音,為公司、也為他自己贏得了形象分。
去年上任的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杜達夫,中文名字也接近音譯,且不乏意韻,和可口可樂的名字一樣,頗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皇家荷蘭殼牌集總裁羅賀利、國際紙業總裁莊德論,也都擁有一個出彩的中國名字。美國波音公司副總裁斯蒂芬.默瑟給自己起了個"馬上"的中文名,顯示了這匹"行空天馬"說干就干的性格。
誰搭上中國大陸這輛飛速向前的快車,誰就有望賺錢。企業也好,企業家也好,到了中國能盡快熟悉中國文化,融入中國文化,往往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當然,也由企業家取了個十分老土的中國名字-陳福喜、王德仁、令人搖頭。
取名是一門學問。中國人姓氏之多,取名之竅,何其復雜。最困惑的或許是重名"撞車"問題。據統計,上海人名叫"國慶"的,有6897人。在北京,重名率最高的是"淑珍",僅王淑珍就有13000多人,張淑珍有11000多人,劉淑珍有10100多人;其次是"淑英",王淑英有12000多人,張淑英有10000多人,劉淑英有8000多人。現實生活中常常有聽到因重名而鬧出的笑話。但愿數百萬千萬的洋人去中國生活學習工作,若要起個中文名,也得講究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