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花錢起名均不滿意 三歲女孩家屬征集好名字
新文化訊(實習記者 鄧勝男)2月22日上午,長春市民霍女士撥打了本報的熱線電話,希望通過本報給自己三歲的外孫女征集一個好名字。
多次花錢找人給孩子起名均不滿意
霍女士的外孫女有一個可愛又喜慶的小名“田寶”,提起自己剛滿三歲的外孫女,霍女士止不住地喜愛,“田寶真的特別招人喜歡,我最愛我的外孫女了。”可田寶的大名問題,卻讓霍女士苦惱了整整三年。“你說這可如何是好,花錢找人起的名字既不好聽也看不出啥寓意內涵。”霍女士想給田寶起一個自己滿意的大名。
田寶的母親李女士表示,由于工作原因,她36歲時才生下田寶。“現在生孩子普遍都這么晚,不過我和我老公就這一個寶貝女兒,家里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自然是寵愛有加。”李女士稱,母親霍女士對孩子起名一事較為執著。
“孩子名字都花錢起了四五回了,我媽都不滿意。”李女士覺得能夠理解母親的想法,“畢竟現在一家就一個孩子,我媽也是希望一個好名字能夠給自己的外孫女帶來一帆風順的人生。”
不過,花了近1000元取的幾個名字,母親和霍女士均不滿意。“這起名也太糊弄人了,名字起得都不如二年級小學生水平。”田寶的姥姥稱,孩子更換了很多名字,包括“力文”“力齊”等,這些都是花錢找相關的起名人士給取的,“起名價格不等,一百、二百、三百元都有。”
“現在家家有小孩的都花錢起名,我這也是緊跟潮流。”田寶的姥姥霍女士認為花錢給孩子起名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我就是想給我的外孫女起個好名字,我們全家都希望田寶能夠婚姻美滿,事業有成,富貴平安。”
“花錢給孩子取的名字不僅體現不出女孩氣質,在測名網站上的分數還比較低。”田寶的母親李女士早在幾年前就在網上知道了一些給名字的分數的網站,“我之前的名字測試才得30多分,花錢改完名字后一測是99分高分。”為了讓田寶能夠擁有一個高分的名字,家人甚至已經出省尋找起名行業的資深人士,但均未達到家人滿意。“具體起了什么名字我真記不清了,也是別人給取的名字不夠深刻。”李女士說。
據了解,李女士和丈夫都是本科學歷,二人也曾考慮自己給孩子起一個好名字。“我們當時起得名字叫嘉琳,聽著挺女孩的,可是網上測分并不高。”
霍女士想通過本報給自己的外孫女征集一個寓意好,測試分數高的名字,“只要我中意哪個名字,一經采用,我會給該讀者現金獎勵。”霍女士表示取名獎勵可由取名人自行決定數額。
專家分析:起名表達對后代的期待無可厚非 但要適度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媒介素養課程研究中心主任閆歡認為,三歲的孩子已經對自我有一定的認識,盡快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關鍵的。
閆歡介紹,重視名字的寓意內涵是我們國家悠久的文化傳統,是一個人最直接的傳播符號,在很多情況下,名字是人與他人、與社會溝通的起點,也在一些情況下會形成一定的“首因印象”,對交往起到作用。認真對待并賦予一個新生命以具有意義的名字,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家庭責任。這一點看,霍女士一家對孩子起名一事的重視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一案例也有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兩點。
首先,名字不僅有個體屬性,也是家庭文化的傳承,并具有文化記憶特征的一種符號表征。比如中央電視臺在國慶節特別節目的時候,曾采訪過全國各地的叫國慶的人,這些人幾乎全部是在國慶節那一天出生的,他們各自的家庭就把國家的文化記憶和自己家庭的喜悅結合在一起,給孩子起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其他比如和出生地、氣候節氣等相逢的名字也很常見,這些名字都是父母祖輩抓住一些屬于孩子的獨特特質而起的名字。再有,也有的家庭是將自己的家庭或者宗族的名字文化傳承下來,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孔孟家族,其第二個字是有宗譜依照的,名字不僅將祖輩的記憶在這一代人喚醒,也因歷史的文化記憶而讓人對家族文化乃至中國文化有更多的認同。因此,從這方面來看,霍女士一家似乎偏重了名字對孩子未來寓意,而忽視了家庭與孩子、家族文化與孩子的內在聯系。事實上,花錢起名已經造成了很多雷同的名字出現,已經從名字上在消解著孩子與家庭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結。
其次,我們也能透過這一案例看到另一個社會現象,就是隨著生育年齡向高年齡段延展,從祖父母輩到父母輩對孩子已積累多年的期待感,在見到孩子之后如何表達的問題。我們知道起名是一種文化現象,正因為如此,起名字也將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與制約,在強烈的期待感與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下,人們很容易出現因選擇的可能性加大而造成的選擇困境。霍女士家庭所遇到的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我們去思考,“想起個好名字”的動機和起個“完美名字”的目標之間的協商問題,這也就是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期待,是需要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