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除了晉文公統治的一段時期的政局比較穩定外,前期很亂,中期很亂,末期直到三家分晉之前還是很亂。
有的人說,晉國的內亂是由一個女人瞎起名字開始的。
事情是這個樣子的,晉穆侯的老婆姜氏生大兒子時正趕上條之戰(今天的山西安邑),她給這個兒子取名為“仇”;巧了,姜氏生另一個兒子時,又趕上一次戰役叫千畝之戰,所以給二兒子取名為“成師”。
很多人看到這段一直不明白,放著這么多好字眼不用,為什么姜氏要給兩個兒子起這么怪的名字。
后來我翻看一些史料,終于明白了姜氏為什么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
上條之戰晉國戰敗,姜氏為了讓兒子記住這次仇恨,所以給兒子取了仇字為名,而千畝之戰晉國大勝,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所以姜氏給兒子起了“成師”這個名字,成師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晉國之師大獲成功。
姜氏起這樣的名字本來是好意,可是壞就壞在姜氏的學問不高,在嫁到晉國后也沒有了解晉國的風土人情和語言習慣。姜氏不知道“仇”和成師都是些犯忌諱的字眼兒。
晉國大夫師服看到姜氏起這兩個名字非常的氣憤,說道:“哪有國君這么隨意給孩子取名字的!(冤枉!名字其實是姜氏起的)取名要合于大道,大道生出禮儀,國家用禮儀規范行政,行政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正確的生活。所以說,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美好的姻緣叫做“妃”,不好的姻緣就叫做“仇”,自古如此?,F在國君把自己的兒子叫做仇、成師,這是要出亂子的前兆,做哥哥(指仇)的會倒霉的。”
原來,起名字這件事情,在晉國是一件非常莊重的事情,是要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慮的,政治、經濟、民生,包括風水都要考慮。而齊姜這么輕易地給孩子起名字犯了大忌。而且仇這個字在古文里是當不好的婚姻講,這明顯是不吉利的,而成師這個詞好像也犯了晉國的某些忌諱。就好像在一些地方見面喊大哥,是尊敬,而在另一些地方見面喊大哥,是罵人,一個道理。據上下文理解這個詞,在晉國的語言里“成師”這個詞應該有克死大哥的意思。
我一向不相信什么地名啊,人名啊決定命運之類的話,原來看《三國演義》龐統死在落鳳坡,看《封神演義》聞仲死在絕龍嶺,這樣的故事我感覺都是文學作家編出來的故事,后來我看了正史的記載后,感覺有些事情是不容你不信的。
不過我感覺對于晉國的國運最不吉利的名字并不是姜氏給這兩個孩子起的名字,而是一處地名,《史記.晉世家》記載:“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曲沃在今天的山西省聞喜?!妒酚洝分杏涗涍@句話實際是說晉國在春秋早期的一場內亂的起源是從曲沃開始的,其實后來晉獻公時期的第二次動亂也是由曲沃這個地方開始的,這個地方好像變成了晉國的不詳之地。
晉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殤叔自立,公子仇怕叔叔對自己不利就跑路了,三年后,仇在死黨的擁護下,奪取王位并殺了殤叔,仇就是晉文侯。
《史記》上記載晉文侯仇在位三十五年,風平浪靜,并不像成師所說的那樣會遭到什么不測(婚姻是否美滿史無記載)。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晉文侯雖然沒有遭到預言中的詛咒,但是他的后代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晉文侯死后,他的兒子伯做了君王,也就是晉昭侯。
晉昭侯即位當年,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封自己的親叔叔成師到了曲沃,成師從此被稱為桓叔。有的人說,這是非常喜愛小兒子的齊姜的主意,這純粹是胡說八道,因為當時的成師已經五十八歲了,即便當時他的母親齊姜還活著,也是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了,還有能力管這些事?
成師之所以能夠被封在曲沃,是因為他的人緣很好,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親信,昭侯初立在大臣中還沒有威信,所以當然是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了,不過這事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就是前邊說過的,做出名字不利于哥哥預言的師服,他反對的理由是在分封國內再搞分封就是動了晉國的國本。
曲沃是晉國原來的都城,面積比新都翼(今天的山西翼城)還要大。
曲沃從成師開始才漸漸興旺起來,形成了晉國的“小宗”,小宗與晉國大宗相爭了七十多年,在相斗中,大宗日漸衰弱,終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晉武公殺了大宗的晉侯緡。因為當時的周釐王接受了小宗行賄的晉國寶器,拿人家手短的周王室終于承認了小宗的合法地位,從此晉國重新統一,這才算消停了下來,大家也終于明白了原來師服當年那番話的意思實際不是什么對仇一個人不利,而是對整個晉國的大宗(仇的后代)不利。
我不知道對中國歷史有很深了解的金庸先生所作的《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氣宗和劍宗的百年爭斗的取材是不是這里。因為這兩個故事實在是太像了,只不過一個是真實的歷史,而另一個是武俠江湖的情節。
這是春秋早期晉國的第一次國亂,這次國亂如果硬把它加在齊姜起錯了名字上,我感覺太過于牽強了。名字任何時候只是一個代號,不可能決定人的命運,這又是一次把歷史的國亂牽強的推給女人的經典案例。
實際這次晉國國亂,始于晉國對于本國貴族的再次分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