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名李世勣,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現在我們來說一下古人和避諱有關的一些事。
西方人表達對長輩的尊敬,往往取個和長輩一樣的名字,就出現了拿破侖三世、路易十六這樣的名字,有時候會很麻煩,祖孫一個名,不知道的容易分不清。中國人表達對長輩的尊敬,表現為不能直呼名,甚至長輩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寫和說,要用另外的字表達,這就是避諱。這樣也很麻煩,不知道的也容易弄錯,也會讓后世的人讀書的時候產生誤會。最著名的一個例子是五代宰相馮道,馮道字可道,他的弟子讀他的名字,總是改成“不敢說”,《道德經》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于是他們讀的時候是這樣的:“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不明白的還以為在說什么軍國機密呢。
親長的名晚輩要避諱,帝王的名就要普天下都避諱了。漢武帝名徹,本來爵位中有個“徹侯”,那就不能用了,改叫“通侯”。漢宣帝本來叫劉病己,名字中兩個字都是常用字,為了不給天下添堵,宣帝登基后改名劉詢。宣帝這個決定很英明,不然連他爺爺的表哥霍去病都得改名,改啥名呢?估計叫霍去疾。隋唐評書里有個好漢叫李元霸,就是這么改的,其原型是李世民的兄弟李玄霸,在清朝的時候避康熙皇帝的諱(康熙名玄燁)叫李元霸了。
比較郁悶的是東漢時期的莊子陵,他是光武帝劉秀少年時的好友,兩人關系好到什么份上呢?劉秀當了皇帝,兩人半夜喝酒聊天,累了就一起睡覺,子陵兄睡著了大大咧咧把腳放劉秀肚子上。就這種交情,劉秀駕崩后兒子劉莊繼位,子陵兄這個“莊”犯了大侄子劉莊的諱,連姓都改了,叫嚴子陵。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于是在唐朝很長一段時間(避帝王諱要避七代),這個“虎”是不能用了,不光老虎叫大蟲,虎牢關也改叫武牢關,隋朝名將韓擒虎被改成韓擒武。現在有個詞叫馬子,這個詞最初是指夜壺,而它的本名也不叫馬子,叫虎子,這自然也是避諱。以前帶兵的將軍要勘驗虎符,在唐朝被改成魚符。
回到李世勣的問題,李世民對避諱這個問題比較寬容,他規定只要“世民”兩字不連在一起就無需避諱。比如我們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講過三省六部制,六部中有個戶部,其實在貞觀時期叫民部。虞世南、李世勣也不用避諱。到了李世民的兒子高宗李治上臺,為了表示對他爹的尊重,規定單獨的“世、民”都要避諱,李世勣才改叫李勣,民部也改為戶部。至于觀世音菩薩,在李世民時期當然不用避諱,在李治時期,曾有僧人翻譯佛經的時候請示過,因為佛、菩薩屬于神、圣人,高宗表態:圣人之言,就不用避諱了。觀世音是個外來詞,翻譯的時候就有觀世音、觀自在、觀音等多種譯法,之所以有觀世音避諱的說法,是后代民間附會之言。
趙匡胤當了皇帝,他弟弟趙匡義就改名趙光義,趙匡美改名光美。后來光義又當了皇帝,光美再次改名廷美。挺美?婷美?做廣告代言合適否?
皇帝至高無上,皇后也跟著沾光。唐玄宗的皇后號昭成皇后,玄宗的哥哥李成器就改名李憲,避弟媳婦的諱。
有些人避諱避到偏執。唐朝宰相李德裕的父親叫李吉甫,他連姓周的都不愿見,避諱避到偏旁部首就有些過了。宋代的劉溫叟,父名岳,他終生不登五岳,因為“岳”與“樂”同音,他連音樂也不聽。宋詩人徐積,父名“石”,他一生不與石沾邊,腳從來不踩石頭,遇到石橋不得不過,就讓人背過去。這樣的人生太痛苦。田登做州官,就不許說“點燈”,只能說“放火”,于是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
古人畢竟是古人,都成過往,有些避諱也隨之消失。
更多姓名實用工具和精彩測試:
寶寶起名 姓名測試打分 專家起名 公司起名 起名大全 好聽的英文名 生辰八字 號碼吉兇測試 姓名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