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熟知的國粹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qū),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瞻嗔鲃有詮?,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名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蔽樽邮嬖凇峨S園詩話》批注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后還有不少徽班陸續(xù)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于嘉慶八年(1803),遲于三慶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在京劇形成的初期,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還是把它叫作“皮黃”,“亂彈”等,民國時期又叫“平劇”。而最先把它稱為“京劇”的,反而是南方的上海人。
“京劇”一名的最早文字記載,出現(xiàn)在光緒二年二月初七,即公元1876年3月2日上?!渡陥蟆返囊黄恼吕?。此后,“京劇”一名逐漸通行全國,雖然后來還曾改名為“國劇”、“平劇”等不同的稱呼,但最終“京劇”一名還是在人們的稱呼中固定了下來。
清同治六年起,上海的“滿庭芳”戲園和“丹桂茶園”就派人北上赴天津、北京邀角。津、京的一些著名演員如夏奎章、景四寶、大奎官、楊月樓等人應(yīng)邀攜藝南下,把北方的京劇藝術(shù)傳到了上海。上海觀眾感到非常新鮮,爭相前來觀賞,出現(xiàn)了所謂“滬人初見,趨之若狂”的局面。
上海觀眾對這種藝術(shù)形式感到新鮮,對它的聲腔來源卻并不熟悉,由于戲班主要來自京城,所以就籠統(tǒng)地稱作“京班戲”?!熬┌鄳颉钡姆Q呼很快在上海人口中就變得非常自然了。
不久,起名為“南丹桂”、“升平軒”、“金桂軒”等戲園相繼崛起,都以“京班戲”為號召,這些戲園吸引了大量觀眾,滬上人士把這些戲園都稱為“京班戲園”。當(dāng)時有詩描寫“京班戲”的盛況說:“一有京班百不如,昆徽雜劇概刪除?!?br> 當(dāng)時這些“京班戲園”,都要在戲園門口或大街上張貼海報,即所謂“招貼”。醒目地大書特書“今日上演京班戲”字樣。在這些街頭“招貼”中,就開始出現(xiàn)了“京班戲”、“京戲”、“京班”等帶“京”字頭的不同名字,其含義都是指“京劇”。
光緒二年二月初七,《申報》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圖繪伶?zhèn)悺返奈恼拢恼轮衅铺旎牡氐谝淮握绞褂昧恕熬﹦ 钡淖謽印?br> 文章的內(nèi)容,是敘述北京前門一帶畫鋪所繪戲曲藝人畫像的情況,特別提到其中徐小香、范松林、時小福等人穿戲裝的畫像。為了敘述清楚有關(guān)為藝人畫像情況,文章就順便介紹了一些京城戲曲的知識,其中有一句說道:“京劇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為‘臺柱子’”。
就是這么寥寥幾句話,作者無意中卻用了“京劇”這一名字。這并不是因為這個作者有什么創(chuàng)造新詞的意識,而是因為在當(dāng)時上海人的口語中,“京劇”這一詞匯已經(jīng)流行。因為既然上海人口頭時常說“京班戲”、“京戲”、“京班”,那么說成“京劇”的可能性也就很大。又因為光緒年間曾興起“戲曲改良運動”,這一時期人們把從西洋傳入的戲劇形式早期話劇稱為“新劇”,把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形式稱為“舊劇”,當(dāng)時詞匯中有一種把“戲”稱為“劇”的習(xí)慣,所以“京劇”這一名字的出現(xiàn)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雖然《申報》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京劇”一名純屬偶然,但它確確實實是“京劇”首次見諸于文字的記載。
更多姓名實用工具和精彩測試:
寶寶起名 姓名測試打分 專家起名 公司起名 起名大全 好聽的英文名 生辰八字 號碼吉兇測試 姓名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