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起名偏好一陣風 網絡時代如何讓名字出彩?
2014年09月15日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有一種東西屬于你,可別人用的時候卻從不征求你的意見,請問這是什么?答案就是一個人的名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會對該校31609名師生的名字進行分析,發現“曉”、“華”、“文”用字頻率最高,每17個“90后”的人名中,便有一個“曉”字。名字出現頻率最高的有“婷婷”、“天宇”、“安琪”、“文杰”等。
重名現象自古有之,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避免重名、為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別致的名字,令不少年輕的父母頗費周章。
美名騰起名常用字統計
重名率高:分辨不清易引混亂
名字是一個人的符號,用來與其他人區別,表明其獨特的存在。然而中國人口眾多,重名現象非常普遍。據統計,“張偉”在全國重名數高居榜首,高達290607人左右,而叫“王偉”和“王芳”的人數分別位居第2、3位。
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老師張毅認為,名字重復率高,除與人口多有關外,也與信息時代有關。隨著交際平臺、傳播媒介的發達,信息數據更集中、更易于統計了。現在隨便拿一個名字到百度上搜索,經常搜出“看看全國有多少個某某某”這樣的題目,吸引我們去看看全國究竟有多少人與自己重名。
“世界上存在著另一個你,過著和你截然不同的生活。”對于重名,有網友如此調侃道。采訪中,不少人表示有過重名的困擾。“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和我重名。”“90后”大三學生潘曉婷說,自己在校學習成績不錯,又和著名臺球運動員潘曉婷重名,于是經常被同學調侃:“原來課余時間學霸都在打臺球呀。”
廈門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楊玲也認為,太過大眾化的名字,不光無法彰顯個性,還會因重名而給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少麻煩,對此她深有體會。“因為和我同名的人太多,學術同行在使用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時,很難用作者名來搜索我的學術成果。還有,我去境外開會時,經常被海關攔下來,‘享受’單獨檢查的待遇。前幾個月辦理赴港簽注時,也因為和學校一位老師重名,遇到了一點波折。”
“80后”起名:走古典風愛文藝范兒
“80后”被看做是典型的“網絡原住民”。如今,不少“80后”已為人父母,他們會如何給自己的孩子起名?近日,有網友隨機抽取了201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30萬小朋友的姓名進行統計。結果發現,“浩宇”、“子軒”、“欣怡”、“子涵”等名字的人氣居高不下。
古韻氣息濃厚又頗具文藝范的名字受到年輕父母們的熱捧。廈門市民黃先生在解釋自己的起名思路時說:“我覺得女孩子的內在氣質比外在東西要重要得多,又因為我女兒出生在夏天,所以取名‘黃夏涵’。”在泉州工作的劉女士則給自己的女兒起名“潘朵拉”,問及原因,她說:“國外不是有部動畫片叫《愛探險的朵拉》嘛,我比較喜歡里面的主人公,而且感覺‘朵拉’有新意、比較文藝,所以就給女兒取了這個名字。”此外,名字也承載著“80后”的時代記憶。“中學時候喜歡看瓊瑤小說,《梅花三弄》、《婉君》……都是必讀。有了孩子后,就想取一個雅致的名字。”市民朱女士說,她給女兒取名“朱嘉宜”。
起名工具:寶寶起名,姓名測試打分,專家起名
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認為,漢語有一大批幾乎專用于名字的字眼,這些字大多數來源于古典文獻,附帶著典雅、優美等書面語色彩,同時也體現了起名者的文化修養。起名時需要注意讓名字在一個文本中或日常話語中“浮現”出來,有一定的區別度。
網絡時代:追求個性不舍深意
名字伴隨著人的一生,一直以來,中國人對起名字很重視,“80后”父母亦不例外。不少“80”后父母為了給孩子起一個有個性且別致的名字,花樣百出:有的花錢給孩子“買名”,有的從《詩經》、《易經》、《康熙字典》中找尋靈感,有的喜歡用父姓加母姓另加兩個字的模式起四字名,創造復姓等等。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認為,名字不需要太復雜,不求偏求怪,要有文化內涵,在便于識記的同時也要朗朗上口,便于傳播。中國孩子的名字理應體現中華民族的特色,體現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底蘊。網絡時代取名不應跟風追捧熱詞。
另一方面,張毅認為,只要父母們認真思考過對孩子未來人生的期待,尤其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事業追求,甚至知識背景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么,起的名字會很有個性的。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同樣,每個公民有起名的自由,但卻也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而出現無可避免的重名現象。身處網絡時代,父母給孩子起名字,既要突出名字的個性,同時也要避免過于冷僻、久疏于日常生活和常見文本之外的生僻字、方言用字等,不要因為名字的問題,給孩子的人生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何曉萍 潘金鳳)
參考:美名騰起名常用字統計